在抗击肿瘤的道路上,最深刻的胜利往往始于“未病之时”,成于“康复之路”。柳州市人民医院积极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关口前移”为盾,坚持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织就生命的保护网;又以“全程守护”为翼,用规范化治疗与暖心康复支持,让患者从“生存”迈向“生活”。
早筛下沉,在“无声处”拦截肿瘤威胁
“如果早一点发现,结局会不会不同?”这是许多肿瘤患者心底的遗憾。为了减少这样的遗憾,医院在各类义诊活动、科普宣讲、患教会等多种形式基础上,进一步将筛查的触角延伸至县域,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

以肝癌早筛为例,医院长期致力于肝癌研究与防治,《广西区域性肝癌早期筛查网络和肝癌精准诊疗中心建设》于2023年获广西科技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建立全覆盖城乡的柳州市肝癌早期筛查网络,大力推广肝癌诊疗规范化。

去年,50岁的张先生在医院早筛项目中查出早期肝癌,通过微创手术仅一周便出院,如今已重返工作岗位。“医生说,再晚半年,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张先生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还有针对不同年龄段高危人群的早癌筛查,提早进行干预,让早癌患者及时得到临床治疗。
康复支持,让“活着”变成“好好活着”
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生命的重建在患者出院后仍在延续。李女士(化名)曾因乳腺癌术后遭遇淋巴水肿,手臂肿胀让她连穿衣都困难。乳腺甲状腺外科的康复团队为她定制了阶梯式治疗方案——手法引流、压力治疗、功能锻炼,并上门手把手教家属护理技巧。
更暖心的是,由医院发起,持续了十一年的“粉红丝带联谊会”之约,让李女士结识了数十位“战友”。她们分享康复经验,相互提醒复查时间。“以前觉得癌症是终点,现在发现它只是人生的一堂课。”李女士笑着说。

而对于家属,医院开设的“体验式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在胃肠外科,护士指导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术后患者及家属协助更换肠造口,传授技巧、注意事项等,解答疑虑。对高龄、操作能力弱者,造口治疗师反复演示、心理干预,助其逐步自我护理。出院前,患者基本掌握用物使用、换袋方法,治疗师床旁提醒流程、讨论居家护理计划,帮助造口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科普创新,让防癌知识化作春风
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科普不再是枯燥的说明书,而是一场充满创意的生命对话。在刚刚结束的医院第二届医疗集团科普技能大赛上,肝胆胰外科的科普作品《“肝”愿无恙》中,肝癌康复者小张从患者变身志愿者,用亲身经历呼吁:“定期检查肝脏,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妇科则将宫颈癌防治知识融入热门电视剧桥段,《解锁防“癌”新“颈”界,筑牢健康“甄”堤》凭借“甄嬛体”台词和幽默演绎,让年轻女性在笑声中记住了HPV筛查的重要性。让人惊喜的是血液内科的《白娘子食疗记》,医护人员化身“古风食疗天团”,用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讲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饮食禁忌。

这些创意科普的背后,是医护团队的良苦用心。“很多患者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害怕面对专业术语。”如今,医院的视频抖音账号已发布200余条科普短视频,一条条评论写着:“原来疾病可以这样来预防”“明天就带爸妈去筛查”。
肿瘤的预防与康复不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生命链——从筛查到治疗,从病房到家庭,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的温度与力量。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与呵护,而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位患者保驾护航,顺利驶过生命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