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胆囊健康日】增长“胆识”,科学护胆

详细介绍

今年9月1日是我国第8个“胆囊健康日”,今年的主题为:爱胆护胆,健康相伴。胆囊健康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全社会对胆囊健康的关注,普及胆囊健康知识,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和卫生习惯,共同预防和治疗胆囊疾病。

1C4E6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如何关爱胆囊,共享健康。

关爱自身,从了解开始!

一、什么是胆囊?

胆囊位于肝脏面右侧纵沟的胆囊窝内,呈梨形,为中空器官。长7-9cm,宽2-3cm,容量约35-50ml。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而分泌胆汁是由肝脏负责的。在某些情况下,如胆道梗阻、胆囊炎等疾病发生时,会引发黄疸、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就医。

二、常见的胆囊疾病有哪些?

1.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硬化物质,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组成。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当身体上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需要及时排查是不是有胆囊结石。

2.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起始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异常生长物。一般而言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少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上腹痛、消化不良的症状。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存在癌变风险,可如若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CM,或生长速度过快则有癌变风险。

3.胆囊炎: 胆囊炎是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胆囊急性或慢性炎症。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右上腹痛、发热、恶心和呕吐,甚至黄疸。慢性胆囊炎则可能表现为持续性的右上腹不适、胀气和消化不良。急、慢性胆囊炎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均建议进一步明确病因。

4.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良性非炎症、非肿瘤性的胆囊增生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疾病存在恶变的可能性。一旦发现胆囊腺肌症,应实时行胆囊切除手术,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病变部位不规则增厚、血运丰富、增厚明显或者逐步增厚等,建议密切随访。

5.胆囊癌: 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的恶性肿瘤,全世界约有1/4的患者在我国。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 。早期的胆囊癌往往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预防,并密切注意其发病的高危因素有: (1)胆囊结石; (2)胆囊息肉样病变:①直径≥10mm;②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③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mm/6个月);④腺瘤样息肉; (3)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4)保胆取石术后胆囊。

三、胆囊切除术术后会发生什么?

对于胆囊良性疾病,国内外临床指南均推荐将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手段。那么切除胆囊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切除胆囊后,人不会变得“胆小”,切除胆囊只是少了胆汁存储的地方,胆汁依旧由肝脏正常分泌,胆管会出现代偿性扩张,逐步替代部分胆囊功能。其次,胆囊切除术后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一般可以通过机体代偿和改变饮食习惯来缓解。

胆囊结石导致的胆汁排泄不畅亦会诱发肠道炎症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同时胆囊结石可能诱发慢性胆囊炎、胆囊癌、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因此对存在胆囊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如果选择不切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会更大。

四、健康生活方式做好预防

柳州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提醒大家,针对胆囊疾病,我们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的、均衡的、低脂的、高纤维的饮食,定期体检,适当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情绪等。对于考虑患有胆囊结石、息肉等胆囊疾病的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对于胆囊疾病有任何疑惑,可通过“柳州市人民医院智慧医院小程序—在线咨询—外科—肝胆胰外科”选择专家进行咨询,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医院肝胆胰外科随访微信群进行咨询。

43A81

上一条:大咖云集 共话发展丨柳人医举办2024年“腹腔重症感染诊疗新进展学习班” 下一条:推动肝癌早筛早诊早治!柳人医“博士团”在行动

关闭

©版权所有 2020  柳州市人民医院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管理登录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8号    桂ICP备06011751号-1

快速服务热线(咨询、投诉、建议):0772-3612345    邮编:545006    地址:广西柳州市文昌路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