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病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心多学科团队通力协作,为一名87岁高龄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成功实现“保心脏”与“退黄疸”的双重目标。
高龄患者深陷“心跳”与“黄疸”困境
近日,87岁的黄婆婆(化名)因“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样”在外院就诊,经全面评估,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加之手术复杂程度较高,该院建议转至具备更加丰富相关经验的大型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经多方了解,黄婆婆在家属陪同下选择前往柳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由专家团队为其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经检查,她被诊断为胰腺占位病变并梗阻性黄疸,急需解除胆道梗阻,否则病情将不断恶化。

然而,术前检查结果却让医生们眉头紧锁,黄婆婆存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仅30次/分左右,还伴有长RR间期。这样的心脏状况,使得她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心脏骤停,任何一点外界干扰刺激都可能带来生命危险。但如果不进行手术,黄疸无法消退,患者的健康状况也会持续恶化。
多学科携手,制定周密诊疗方案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消化病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心迅速组织心血管内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展开讨论。各科室专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共同为黄婆婆制定治疗方案。
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风险后,专家们决定采取分步治疗策略,即先为黄婆婆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保障术中心率稳定,再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解除胆道梗阻。这一方案既考虑到患者心脏的脆弱状况,又能有效解决黄疸问题,是一场周密的“生命营救计划”。
40分钟微创手术,创造生命奇迹
手术当日,心血管内科团队熟练地为黄婆婆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并将心率设定为60次/分,成功为手术搭建起“安全桥梁”。随后,消化内科在高清影像系统的辅助下,通过ERCP技术精准定位梗阻部位,并顺利置入胆道金属支架,淤积的胆汁迅速引流出体外。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40分钟,堪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赛。术后,黄婆婆心率平稳,黄疸显著减退,也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术后第1天,黄婆婆的黄疸指标(总胆红素)下降超50%,心律恢复自主波动,临时起搏器也顺利撤除。如今,她已能下床活动,择期还将进一步治疗原发病。
消化内科一病区副主任蔡怀阳介绍,ERCP技术作为目前诊治胆胰疾病的重要微创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解决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胆管狭窄/肿瘤以及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等难题。
医院ERCP团队利用高清影像系统提升病变定位准确性,根据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支架选择,并通过多学科协作护航高危患者。同时,团队还注重患者的快速康复,通过优化术后管理流程,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医院年均完成ERCP手术三百余例,其中高龄、复杂病例占比逐年提升。
此次黄婆婆的的成功救治,不仅证明了柳州市人民医院在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方面的强大实力,也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攻克医学难题中的重要作用。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技术、优化流程,为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