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还能遛弯、带曾孙,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复查时,90岁的王奶奶(化名)拉着主刀医生的手笑得眼角舒展。这样的暖心场景,如今已成为柳州市人民医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中心的“日常”——从高龄患者的微创守护,到外院术后复发患者的二次“补漏”,再到年轻患者的子宫保留“保卫战”,医院用一系列高难度、个性化的盆底修复手术,守护女性盆底健康。
高龄不是禁区,微创技术守护生命尊严
王奶奶的故事,是盆底疾病患者的典型缩影。因多年盆底肌松弛,她10年前开始出现子宫脱垂,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走路疼痛,出血,连厕所都不敢多去”。但考虑到年事已高,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外院多次评估后均建议“保守观察”。直到今年初,脱垂症状再次加重至“肿物脱出无法回纳”,老人终于在家属的坚持下来到柳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

妇科主任陈煜岊博士带领盆底团队为王奶奶做了细致查体,发现其前、中、后盆均严重脱垂。针对王奶奶的病情,团队反复评估,考虑到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高龄患者耐受力差,而经阴道微创术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但对术者的手术操作要求极高。
经过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并征求患者意见,为患者实施了“经阴道改良全盆底重建术”——仅通过阴道自然腔道操作,无需开腹。手术全程60分钟,术后24小时王奶奶即可下床活动,3天拔除尿管小便自解顺畅,术后4天顺利出院。高龄不是手术禁区,微创技术让老人有了尊严晚年。
精准评估与个体化方案,破解外院术后复发难题
张女士则经历了“切宫后再脱垂”的双重打击。2年前,她因重度子宫脱垂在外院接受子宫切除术,但术后仅1年,阴道残端再次脱垂。经历过一次手术的张女士不愿意再次手术,就这样熬过了1年,但症状再次加重,“就像肚子里装了个‘下坠的秤砣’,连散步都成了煎熬”,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无奈之下,张女士再次到外院复查,提示“盆底支持结构全面松弛”,建议再次切除部分阴道组织,行前后壁修补。但张女士有了顾虑:“切了子宫又切阴道,下次再复发怎么办?”

经朋友介绍,张阿姨来到柳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妇科盆底团队接诊后,通过盆腔三维盆底超声精准评估,并联合泌尿外科、超声科等进行MDT讨论,发现其脱垂根源是“盆底肌肉-韧带复合体”整体薄弱。
“单纯修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重建支持结构。”盆底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为其实施“补片改良前盆底重建术”,用补片加固松弛的盆底韧带,同时修复阴道旁组织以加固盆底支撑力。术后1个月,张阿姨的脱垂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复查时,她兴奋地说:“跳广场舞、抱孙子都没问题,终于不用‘兜着肚子’过日子了!”
器官保留与人文关怀,年轻患者的“子宫保卫战”
林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二胎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她到当地县级医院就诊,得到的建议是“脱垂程度重,需切除子宫+阴道前后壁修补”。但林女士难以接受,为了寻求保留子宫的更好方案,林女士来到柳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

经盆底团队讨论,决定打破常规,提出“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通过腹腔镜用补片将子宫悬吊至骶骨岬,同时用自体筋膜加强盆底肌肉支撑,既保留子宫完整性,又彻底解决脱垂。
术后3个月,林女士的子宫位置完全恢复正常,尿失禁症状消失;术后1年复查,无复发征象。林女士感激地说:“是你们让我既做回了健康的自己,又保留了女性的完整!”
技术沉淀与理念引领,推动盆底医学发展
这三个案例的背后,是柳州市人民医院盆底学组10余年的技术沉淀与理念引领。团队构建了精准评估体系,引入三维盆底超声、MRI动态造影等技术,实现“解剖-功能-症状”多维度评估,避免“一刀切”手术;打造了微创技术矩阵,涵盖经阴道、腹腔镜等术式,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脱垂程度定制方案;坚守器官保留理念,突破“重度脱垂必须切宫”的传统认知,通过韧带悬吊、补片加固等技术,让超80%的患者保留子宫;并形成了术后康复闭环,联合盆底康复中心,开展生物反馈、电刺激等盆底肌训练,降低复发风险。

目前,医院盆底手术年接诊量超500例,其中高龄(80岁以上)患者占比12%,外院术后复发再手术占比20%,保留子宫手术占比80%,各项技术指标达国内领先水平。团队技术辐射广西各市县、贵州、湖南等周围省份,受到患者信赖。
从高龄的“尊严守护”,到年轻患者的“子宫保留”,柳州市人民医院盆底团队通过手术帮助改写患者生命质量,更以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的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持续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推动盆底医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