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精微之境!乳腺甲状腺外科团队超显微技术对抗淋巴水肿,照亮乳腺癌患者术后晴空

发布日期:2025-06-27

来源:

点击数: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手术的成功只是抗癌路上的第一步,术后可能出现的上肢淋巴水肿,如同挥之不去的阴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近日,柳州市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为一位双侧乳腺癌患者吴女士(化名)实施了“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帮助这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严重的患者降低术后淋巴水肿风险。

淋巴水肿:乳腺癌术后的“隐形枷锁”

人体的淋巴系统犹如城市的“排污系统”,负责清除组织多余的废物和液体。乳腺癌患者在经历手术(尤其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放射治疗或遭遇肿瘤转移后,淋巴循环通路常遭破坏,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淤积于上肢,形成淋巴水肿。这就像主干道严重拥堵,车流(淋巴液)无法顺畅通行,最终造成肢体“肿胀”。

这种水肿并非简单的肿胀,其症状包括患肢持续肿胀、疼痛、麻木、沉重感、酸痛甚至烧灼感。皮肤会变得紧绷、硬化,长期发展可致皮肤增厚、干燥,严重限制关节活动,甚至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戴上沉重的“枷锁”。

患者吴女士的经历正是这一困境的缩影。她曾因右侧乳腺癌接受改良根治术,如今又面临左侧乳腺癌手术。双重手术史意味着双侧上肢淋巴水肿风险倍增,这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忧虑,手术前总是愁眉不展。

有效预防:超显微LVA技术筑起“引流新通道”

了解到吴女士的深切担忧后,乳腺甲状腺MDT团队为她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选择——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

该技术通过为堆积的淋巴液构建直接回流至静脉系统的引流旁路,巧妙避开腋窝区域,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术后淋巴水肿。

该手术具备显著优势,其一在于预防性,能在淋巴水肿尚未出现或处于早期阶段时提前介入,降低发病风险;其二是微创精准,依托超显微技术实现精细操作,对组织造成的损伤极小,进而促进术后快速恢复;其三为保留功能,LVA有助于维持淋巴系统正常生理运作,减少肢体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等因淋巴水肿引发的系列问题。

在得知这一针对性的、基于超显微技术的解决方案后,长期深受淋巴水肿困扰的吴女士脸上显露出期待的神色,焦虑有所减轻。

成功实践:多学科协作实现技术新突破

术前,在柳州市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莫军扬指导下,乳腺甲状腺外科三病区主任覃舒婷博士、卢林捷博士、唐茜副主任医师、韦业刚主治医师团队对吴女士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后,最终为其制定了周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

手术当日,团队展现了精湛的技术与默契的配合。术中,医生们首先利用吲哚菁绿(ICG)淋巴造影技术进行实时动态显像,如同为淋巴管装上“GPS”,准确定位功能尚存的细小淋巴管。

随后,在超高倍率的超显微镜下,手术团队成功将目标淋巴管与邻近合适的静脉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建立起高效引流的新通路,解决了淋巴管循环障碍问题。

术后,吴女士恢复顺利,术区愈合良好,双上肢活动自如,未出现淋巴水肿迹象。她欣喜地表示,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抗癌路上的重要胜利,也为她排除了未来生活的隐患风险。

覃舒婷主任表示,本次超显微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的顺利完成,是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团队在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也为众多面临淋巴水肿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更有效的预防选择,将帮助患者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关闭

©版权所有 2020  柳州市人民医院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管理登录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098号    桂ICP备06011751号-1

快速服务热线(咨询、投诉、建议):0772-3612345    邮编:545006    地址:广西柳州市文昌路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