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能吃是福。但有这么一群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他们吃饭喝水频繁呛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窒息,使得这一群人恐惧进食,他们饱受着想吃不能吃的痛苦,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严重的影响。据数据统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22-66%。

一、为什么脑卒中后会出现吞咽障碍?
脑卒中后,由于脑组织缺血坏死,使部分患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腔输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由此产生的进食困难。
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常有哪些表现呢?

注意:脑卒中后进行吞咽障碍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
洼田饮水试验(用30ml温水进行试验,患者处于坐位)

临床上,神经科医师常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吞咽筛查,经筛查发现有可疑的吞咽障碍患者,需请专业的康复吞咽评估师及治疗师进一步地评估其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包括进食风险评估,如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吞咽造影检查、喉镜吞咽功能评估等。
经专业医师评估,轻中度吞咽障碍者可经口进食,但要注意饮食的管理,预防频繁呛咳甚至窒息的发生。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则应选择持续或间歇管饲胃、肠内营养注食。
三、经口进食的吞咽障碍患者,做好以下三点预防措施,可避免呛咳发生。
1.选择合适的食物
(1)调整食物性状,原则上先易后难。
吞咽障碍 异常情况 |
合适的食物 |
应避免的食物 |
舌运动受限 |
开始时吃浓流质食物, 食物质地均匀,硬度较低, 粘稠度不宜过高 |
糊状食物,硬度高的食物 |
舌的协调性不足 |
浓稠液体 |
糊状食物,不容易形成食团的食物 |
舌的力量不足 |
稀液体,黏附性低, 硬度低的食物 |
大量糊状食物,黏度高,黏附性强的食物 |
舌根部后缩不足 |
稀液体,黏附性低, 硬度低的食物 |
高黏性食物 |
咽期吞咽延迟 |
浓稠液体 |
稀液体和流质食物 |
呼吸道闭合不足,误吸风险高 |
布丁和糊状食物 |
稀液体和流质食物 |
喉上抬不足/ 环咽肌功能紊乱 |
稀液体 |
很浓调和高黏性食物 |
咽壁收缩不足、 残留较多 |
稀液体,黏附性低的食物 |
很浓稠和高黏性食物 |
(2)优先选择容易咀嚼吞咽的食物,它的特点是密度均匀、粘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道时易变形且很少在粘膜上残留,制作食物过程可借助破壁机、豆浆机等工具协助调整食物的性状。

(3)稠的食物比稀的安全,因为它能比较好地刺激触、压觉和唾液分泌,使吞咽变得容易,可使用增稠剂进行辅助调节。
(4)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及适合的温度可提高患者的食欲,减少吞咽障碍患者的饮食风险。
注意:选择合适的进食辅具,可减少呛咳的发生。



(小岛勺 定量挤压式喂食勺 斜口杯)
喂食用的勺子最好是勺底浅、容量约5-10ml的长炳匙,适合舌后送食物困难者。喝水用上缘有一缺口的“斜口杯”,只需抬高杯子喝完杯内水,避免呛咳。
2.调整正确的进食体位

(1)不能坐起的患者,抬高床头30-60度,头部肩部垫枕头,头偏向健侧,喂食者在健侧协助喂食。
(2)能坐起来的患者,坐起保持躯干直立,颈部前屈,患侧手放于餐桌上。患者清醒时喂食。
3.采取有利的吞咽方法
(1)空吞咽和交互吞咽
进食后反复几次空吞咽或饮少量水再进食,适用于咽缩肌无力,口腔有食物残留的患者。

(2)健侧方或转头吞咽
偏瘫患者采用从健侧方进食或吞咽时转头至健侧,可防止食物残留在患侧的梨状隐窝内。
(3)点头样吞咽
吞咽时,配合头前屈、下颌内收(45度)如点头样,加强对气道的保护,利于食物进入食管。

注意:调整进食的量和速度
一口量原则:根据食物容积粘度决定患者一口量,先以少量试之(3-4ml),酌情增加,一次进食总量不宜过多,最好是50-100ml,少量多餐。
调整合适的进食速度,前一口吞咽完成后再进食下一口。切记操之过急,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的现象发生。
吃饭的事不能掉以轻心,除了注意以上三点预防措施,在给患者进食时还要注意尽量在安静的环境进行,在患者清醒时喂食,进食前30分钟排痰干净,进食时观察吞咽情况(进食量、耐受情况、进食速度、进食时间),有无误吸(嗓音变化、咳嗽、呼吸音、血氧饱和度、胸部及颈部听诊、呼吸困难、气喘、发绀),有无残留(口腔、咽部)。进食后保持原进食体位30分钟以上再平卧。
请记住以上三点预防措施,吃好喝好,促进脑健康恢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稿:樊金花
审稿:陈红 李晓虹
审核:护理部 房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