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是第39个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为
“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
为普及儿童预防接种知识,解答儿童疫苗接种疑问,提供专业健康指导,助力构建免疫屏障,柳州市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产科、急诊医学科于4月23日在门诊大厅联合开展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亲切耐心地与群众交流,针对儿童疫苗、成人疫苗以及狂犬疫苗接种等方面为民众提供咨询服务。现在,预防保健科医生带您深入了解疫苗相关知识,澄清常见误解,揭开疫苗安全性的面纱。
认识疫苗:抵御疾病的“隐形盾牌”
疫苗的本质是通过特殊处理的病原体或其成分,像是灭活或减毒的病菌、病毒,亦或是病菌的蛋白、多糖等成分。当它们进入人体,就如同给免疫系统派出了“侦察兵”,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外来物质并产生免疫反应,生成抗体和记忆细胞。一旦真正的病原体入侵,记忆细胞会迅速“唤醒”免疫系统,快速且精准地发起攻击,将病原体消灭,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以大家熟知的乙肝疫苗为例,它能刺激身体产生乙肝病毒抗体,有效阻挡乙肝病毒感染,降低乙肝的发病风险。
疫苗安全性:严格监管下的可靠保障
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要经历漫长且严格的过程。临床前研究阶段,科研人员会在细胞和动物身上进行大量实验,评估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后进入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期,涉及数千甚至数万人,进一步全面验证疫苗在人体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获得批准上市后,疫苗的安全性仍处于严密监测之下。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接种后异常反应,会及时上报、调查和处理。绝大多数疫苗不良反应都比较轻微,像接种部位红肿、疼痛,或有轻微发热、乏力等,通常不用特殊处理就能自行缓解。严重不良反应极为罕见。比如流感疫苗,多年广泛使用,安全性经受住了考验。
澄清误解:走出疫苗认知误区
✘误区一:疫苗会让孩子变笨
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谣言。疫苗的成分单纯,主要是抗原物质,作用是激发免疫反应,对神经系统没有不良影响。儿童接种疫苗是为预防多种严重疾病,保障健康成长。
✘误区二:疫苗接种后就不会生病了
疫苗并非万能。一方面,疫苗保护率不是100%,受个体免疫差异等因素影响,少数人接种后可能因免疫应答不足无法获得足够保护。另一方面,疫苗只能预防特定病原体,对其他病原体引发的疾病无能为力。但总体而言,接种疫苗能大幅降低相应疾病感染风险,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误区三:成人不需要接种疫苗
成人也面临各种病菌威胁,比如流感病毒、肺炎球菌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增加,感染疾病风险更高。像流感疫苗,每年接种可有效降低流感感染几率;肺炎疫苗能减少肺炎球菌肺炎发生风险,尤其适合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误区四:狂犬疫苗有副作用,能不打就不打
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而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手段。虽然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疼痛、红肿,或有低热、头痛等,但和狂犬病的严重后果相比,这些不良反应微不足道。只要被疑似携带狂犬病毒动物咬伤、抓伤,都应尽快接种狂犬疫苗。
值此2025年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到来之际
我们呼吁全社会
共同参与和支持预防接种工作
让我们共同行动
打疫苗,防疾病,保健康